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中,选择学硕还是专硕,一直是一个亘古的话题。对于医学生来说,学硕专硕的选择尤需慎重。为此,为大家总结了这篇文章,和大家谈谈学硕和专硕的区别以及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硕和专硕?
学硕:侧重科研能力、实验室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专硕:侧重专业的培养、实践性,偏向于临床,即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属于应用型人才。
学硕:报考学硕不能调剂专硕。
专硕:已获得规培证的不得报考;专硕可以调剂学硕。
学硕:一般为各院校自主命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逐渐统考化,与临床专硕采用的是同一套306试卷。所以,对于学硕考生一定不要盲目的去复习,要时刻关注所报院校的最新变化
专硕:306临床西医综合能力(生理+病理+生化+内外科+诊断+人文),是国家统一命题考试。
专硕:硕士与规培并轨,二级学科轮转(如大内科、外科、耳鼻喉、眼科等)。学硕:实验室内容为主(其中又以基础实验为主,临床研究较少),可有科室学习,以三级学科(如消化内科、普外科等等)为主。
学硕:三年期间除第一学期上课之外,其他时间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说通俗点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学硕有的人早出晚归整日忙碌,而有的人无所事事。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导师专攻科研,手上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自然忙的不可开交。而有的导师要兼顾临床与科研,倘若侧重临床,那么科研就会搁浅,手上没有项目和经费,学生也就没有课题做。所以,对于想要报考学硕的学生,建议大家选择大城市,选择实力较强的导师。
专硕:一般院校会有半年左右的基础课程学习,不同学校课程多少或者上课时间安排不同。同时要下临床,进行科室轮转。轮转的日常就是写病历、上门诊、收病人等。
学硕:毕业后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如果想从事临床工作需规培三年才可以进入临床。如果想继续读博的话,那就相对比专硕有优势了,因为学硕在科研上待的更久,容易出文章,读博的机会就大得多。很多985院校的学硕研二就能申请硕博连读。
专硕:毕业后有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和执业医师证,即四证合一,可直接进入临床工作。所以专硕往往是众多医学生考研的首选。
学硕:一般情况下,学硕的竞争小于专硕。但让很多人放弃学硕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规培证”的问题。其实学硕虽然没有四证合一,但如果在校期间发表SCI等研究性论文,那学术生涯就相当出色了。对日后进入工作岗位的晋升也有巨大的帮助,因为三甲医院晋职称都需要发表科研论文。
专硕:专硕录取难度明显高于学硕。但相信大多数人的志向和最初的初衷还是进临床当医生,所以报考时基本都会选择专硕。
专硕 | 专硕→就业 | 3年-硕士 |
专硕→考/转博→就业 | 6年-博士 |
学硕
| 学硕→规培→就业 | 6年-硕士 |
学硕→转博→规培→就业 | 8年-博士 |
学硕→考博→规培→就业 | 9年-博士 |
直博 | 直博→规培→就业 | 8年-博士 |
二、如何选择?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科北专。专硕学硕招生比例在南北方确实有差别,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现在的最新说法是:南北都比较重视科研型硕士。还是需要具体学校具体分析。在选择不同学校的专业型和科研型之前,可以去官网上查询不同类型的毕业要求、硕转博或者考博的要求等等。比如自2020年起,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其所有的附属医院)取消了专业型研究生“硕博连读”的名额,所有的专业型研究生只能在研三上学期参加“硕转博”或者考博,专业型同学硕转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在研二下学期参加六级考试,并且达到划定分数线(今年为580分)。因此,所有报考协和专业型的同学应尽量使自己的本科六级成绩达到600分,这样在夏令营和预推免的过程中才能有一定的优势。又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于是一所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本身不是规培基地医院,所以阜外的专硕研究生都需要到北京协和医院或中日友好医院轮转三年。这就意味着平时和导师见面交流的机会更少了,需要大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和自己的导师沟通联系。学硕主要参与导师课题组,进行基础研究,继续攻读博士,所以阜外的不少导师都更偏向于招学术型研究生,这也是大家在择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一些非985高校的著名医学院为例,平台好、科研强,外科专硕理论上在临床轮转33个月,但实际上有30个月还是在实验室,但是这种情况只能私下打听。
在夏令营和预推免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导师会直接表达出今年是打算招收专业型还是科研型,个人认为,导师的要求固然重要,但还是以自己能接受为首要条件。有些学校的夏令营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报名的时候就会让你选择意向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也会放出不同类型有招收意愿的导师,避免了交流过程中发现与导师类型不和的尴尬。
比如,一个老师的临床声誉特别好,ta的大部分精力都在临床,但是你读了ta的学硕,老师没有精力帮你看课题,也不能给你相对应的资源,我们不能说这个老师不好,只能说ta不适合带学硕。所以大家在选择导师之前,最好先问清楚,这个老师大部分精力是放在科研还是临床,如果是科研的话,老师经费情况怎么样,对学生上不上心。
这里的兴趣并不意味着要有多喜欢,但至少在了解培养模式之后不能排斥。
比如有的同学就是非常不喜欢呆在实验室,觉得压抑、冷清、枯燥,那不建议选择科研型,无论怎样,至少要让自己能接受每天的学习和工作。
一味地强迫自己不仅很难成功,还可能带来其他问题,务必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让自己后悔。
在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方面,比如有同学不确定自己是否一定会当医生,可能也有想去科研机构工作的想法,这种情况下建议选择科研型,通过几年的学习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再做决定。更现实一点,实验室六年生活,已经忘记绝大部分临床知识,和实习生一个水平,你是否还能返回临床岗位?毕竟,在自己擅长的科研领域继续走下去,是更容易的。
目前想读博有以下途径。直博、硕士期间转博、硕士毕业后申请审核制读博。直博只有推免的学生可以,考研是不可以直博的。硕士期间转博要求在各个学校要求不一样,比如华西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以SCI为标准,至少大于一分的SCI(限article、有数据的letter)一篇。且名额有限。考虑到华西对专硕上临床管得严,并没有充足时间搞科研,其实难度并不低(虽然本科发SCI很容易,但那是你有充足时间的前提下,华西是规培的发源地,学生时间并不多)。硕士毕业后申请考核基本都要求有SCI,注意SCI只是基础要求。还要比数量、比分数、比质量。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专硕想读博的概率低于学硕,因为后者专门从事科研。时间充足,受过专门的训练,有导师指导科研等。
如果只是市级三甲,硕士专硕完全足够,硕士学硕“浪费青春”,没必要读博。
但是如果想进省府或中心城市三甲或教学三甲,博士是最基本条件。硕士即使能进,也是一辈子主治医师。最简单的道理:在收入方面来看,你是想高在前面还是后面。上海某些大三甲,外科主治收入可达8-10W/月。
因此,读专硕,学术技能是欠缺的,是赶不上学术型学生的(只讲趋势,个例不论)。相比之下,学术型学生有更大概率成为该领域的leader,而不是像专硕成为一个worker。
专硕毕业即可就业,学硕毕业需要规培三年。学术型博士毕业也需要规培三年,此外,学术型直博多可能延毕至6年。因此长期的学习,也需要考虑家庭因素。大部分学生,读博士多已达到婚配年纪,吾日三省吾身,婚否?有房否?家人体健否?敢问未来何如?
家庭条件不佳者,来自生活的压力很大,需要有忍饥挨饿的决心,一心学术。
此处推荐上海的博士待遇不错。上海之外,天下俱穷,尤以重庆为甚。
由于选择去某所学校读研以后,很大程度上可能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重心都会在学校所在地,有些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可能不想孩子离家太远,可以询问一下父母的意见,综合考虑。
你所选择的学校或者医院所处的城市未来的发展,对于你今后的就业也是有很大的关联的。
城市发展势头越良好,人口越密集,对教育和医疗的建设投入相对发展一般的城市来说肯定会有差异,对研究生来说,学校和医院的发展也关乎到自身学习水平以及待遇的提高。这就得看运气了,医院的扩建意味着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会加大,只要你继续读下去,如果你毕业那段时间正好赶上医院扩建,将来留院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从2018年开始,所有的医学院高校都实行改革。把科研型博士的名额缩减一半,分给专业型博士。随着近几年国内博士后运动的兴起,近一半的博士都是要读博士后的,以后应该也会越来越多。
现在找工作,单位都会要求你读本单位的博士后,出站后再择优录取。不过博士后可以和规培并轨,但是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你将很多时间用在科研上,规培就很难达标,反之,花时间在规培上,可能很难顺利达到博士后的要求出站。可见,科研型的博士就是政策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有的人会说,临床型很难发表文章,但其实很多老板会让你三年都待在实验室,也就是把你当科研型培养,而你自身觉悟比较高的话,老板条件又比较好,最终可能并不会比科研型的差。至于工作的话就更有优势了,因为你不用再花时间规培,毕业直接工作,又是博士,又有文章。三、总结
选择学硕和专硕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说到底还是因人而异的。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自我,再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当我们做出了那个选择之后,我们应该需要明白:在研究生阶段,不管是临床工作繁忙的专硕还是埋头科研的学硕,能否实现科研、临床两边开花,都与自己的再次选择和努力有很大关系。因为,要想在众多优秀的医学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未来成为一个行业的顶尖的存在,科研和临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